2012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日期的逼近,被认为方案制定难度最大的“北上广”三地的方案,愈加受到期待。
12月2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基本确定,近期将择日公布,该方案以《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关于中高考资格获得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由于《草案》依然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管理制度,异地高考方案与之挂钩不可避免地将为异地高考设置很高的门槛,因此已经在公众中引起了诸多争议。
目前,该《草案》在征求意见后已经进入修改阶段,但最终是否会放宽《居住证》A证申领人员的范围,尚不确定。
上海方案挂钩居住证
12月26日,上海市教委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改革方案将择机对外公布。
“此方案将为未来很多年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上海中考和高考明确方向。”该人士表示,“居住证政策的正式稿虽然未公布,但方向是明确的。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对非上海户籍人员的管理,目前只能以居住证制度为依据,教育也不能例外。”
据了解,上述人士言及的居住证制度即是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程序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该《草案》11月22日由上海市法制办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2日征集意见结束。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了解到,上海市政府法制办正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对征集的意见进行消化,但何时公布正式稿,尚无准确时间表。
《草案》规定,居住证实行积分制,通过设置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持《居住证》A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按规定在沪参加中考、高考;获《居住证》C证人员的随迁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在沪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记者注意到,按照《草案》的规定,《居住证》A证和C证最大的区别除积分是否达到规定分值外,A证在办理时需提交学历、职称等相关证明,而C证则不需要。
按照上海目前居住证办理的有关规定,《居住证》A证也就是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审核实行按要素计分制;而C证则是一般居住证,针对普通外来从业人员;对留学人员,还有人才引进类居住证B证。
按照2013年上海高考报名条件的要求,9类非沪户籍考生可以在沪高考,其中两类就是持有效期1年(含1年)以上引进人才类《居住证》A证和B证人员的子女,同时须上海高中阶段学校毕业。也就是说,持有一般居住证C证人员的子女是不能在沪参加高考的。
因此《草案》中关于非沪籍人员子女在沪高考的资格与现行高考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上述规定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近日,来自北京、江西、江苏、河南、山东等8省份的13位律师联名致信上海市教委等多部门,认为“居住证区分随迁子女是再歧视”。
记者还了解到,上海即将出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对在沪务工人员的工作年限也做出了一定要求。
攻坚“北上广”
2012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
截至12月27日,全国已有9省(区、市)异地高考方案出炉,其中,黑龙江、安徽、新疆、重庆、河北、湖南六省区市将确定在2013年正式实施异地高考方案,而山东、福建、江西三省将在2014年开始实施。
但和上海一样,北京、广东的方案也至今未出。
12月25日和26日,广东和北京的教育部门先后通过媒体以发布专家意见的方式,向外界表达了“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需稳妥推进”的声音。
广东专家认为,“异地高考”要考虑现实承载能力,应稳妥推进,并合理设置门槛。据悉,广东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等待省政府审批。
在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称,保障非京籍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是方案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不过,北京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客观上成为制约异地高考问题解决的一大瓶颈。
有专家也坦言,如果异地高考方案对社会释放过高预期,可能会出现为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而举家迁移来京、“教育福利拉动型”人口增长,到时不管是京籍还是非京籍,所有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都会打折扣,那将是一个没有“胜利者”的最差结局。
上海市教委相关人士表示,上海不能比照黑龙江等省份的低门槛,即使教育部要求各地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也并不意味着全面放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只有北京与其有可比性。高考改革方案不是建议一下就能放开的,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城市资源情况稳步推进。”
异地高考主要分成两类情况,一类是“就地高考”,即虽然户籍不在流入地,但子女随父母长年在流入地就读,随之产生在流入地高考的需求;一类是“高考移民”,即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主动地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
而无论是哪种情况,如果彻底放开异地高考,北上广都将承受不小的压力。京沪教育资源丰富,且录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一本录取率超27%,上海超20%,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大约在8.5%。京沪的这一优势将首先迎来“高考移民”,广东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入第一大省也会面临巨大压力。
制度利益博弈
除了城市承载能力的现实考量,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上,外来务工人员的诉求更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户籍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了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成为重要的博弈点。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体制实行的是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这一由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录取制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屡遭诟病,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域间招生计划的不均等。
“目前大学招生地域歧视是非常严重的,本地大学对当地考生投放了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名额,北大、清华等也不例外。当然在其他地方,像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这种地方保护的程度比北京更严重。”异地高考的呼吁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表示。
以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计划为例,北京、上海、广东当年高考人数分别是7.3万人、5.5万人、65.5万人,但北京大学在三个省市的计划招生人数(不含医科、保送生)分别为396、30和34人,差别巨大。
“就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问题而言,直接与它相关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现有的户籍制度;二是现在实行的计划招生体制。若向深层追问,全国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平等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
储朝晖认为,不下系统的体制变革工夫,仅仅依靠各省市制定接收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方案是赋权与责任不相称的,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把握不当还会激化矛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解决北上广等地的异地高考问题,应发挥国家主导作用,由国家制订开放的基本门槛,并根据这一门槛条件协调各地的招生录取指标,为地方开放异地高考创造条件。